常工政〔2020〕17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以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工程”的实施,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德树人,以生为本,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建立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资源丰富、模式多样、运行高效、评价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全员全方位育人,多方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汇集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融合,建立系统化的长效育人机制。
(二)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加强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激活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培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内涵,把更能体现“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德育元素落实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实现专业课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优秀团队,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密切配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工作,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三杰班”创建活动等为载体,深入实施校院两级“信仰公开课”计划,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常州的情怀,争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青年。充分利用第二课堂PU平台和易班平台等网络教育载体,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锤炼学生的高尚品格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打造“阶梯式”实践育人品牌升级版,开展“百‘练’成钢”主题教育活动,建设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激发学生热爱专业、贡献行业、服务地方的人生追求。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
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打造榜样教育的4.0版本,拓展“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主题教育品牌“互联网+”新形式,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行动体验相融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使学生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1.加强专业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
推动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地方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机衔接,把专业理想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加强世情、国情、地情教育,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开展文化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假期实践的必修内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行动体验相融合,增强学生对专业行业的认同感。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构建教务、学工、团委、二级学院多方联动,全员全程全覆盖、高效率的学业发展指导体系。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规范课堂学习行为,严肃课堂纪律,建立课堂行为约束和惩戒机制。以学业生涯规划为抓手、学业预警制度为保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处、学工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联动的工作机制,营造国际化教育氛围,鼓励更多学生赴境外研修深造。
3.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推进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研讨性考核和应用性考核,增加“大作业”次数,提高试卷中能力型试题的占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推行“金考”制度,逐步实现教考分离,将学业评价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列入学业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考试管理,严管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加强诚信教育力度,建立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树立“大实践观”育人理念,汇聚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严格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压实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监控,严肃处理抄袭、伪造、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三)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
1.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定期举办体育健身节,开齐开足体育类课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抓好体育运动队建设,形成竞技体育引领带动课外体育的良好局面。加大对体育类社团的支持力度,配强专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护心”、“育人”、“筑梦”三大理念为基础,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完善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发挥朋辈心理团队作用,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建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便利性,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3.开展生命生活教育,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
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幸福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和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体验感,使学生成长为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创造幸福能力的劳动者。
(四)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1.建好文史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强“文史哲”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借助通识课程的宽度与深度优势,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担当、历史眼光、国际视野和审美观念。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开展系列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定期举办学术科技节,开展学术研究前沿沙龙、学术讲座、科研征文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鼓励支持学生科学研究类社团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组织学生到高科技企业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举办系列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围绕公共艺术通识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不断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生艺术社团,组织开展系列主题艺术活动,为学生创建多元化实践活动平台,充分展现美育成果。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大实践观”育人理念,实现产业教授与校内导师双向对接,实施“工程任务式”多课程多专业协同教学,开展“工程现场式”实践教学活动,营造“工程化”学习氛围。同时,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开展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践。
2.提高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2+2+X”创新创业课程,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学科竞赛、科研实践、创业培训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创新创业过程,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学校、二级学院和社会孵化”三级协同递进式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创新创业导师“传、帮、带”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及创业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学生工作委员会负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修订以及统筹协调和考核。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团委、社科处、科研处、计财处、后勤处、保卫部(处)、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等单位要密切配合,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各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工程的实施,要把工作重点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模式。
(二)搭建工作平台。加强工作统筹,搭建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建强工作队伍。完善考核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作上。强化项目支持引领,支持出版发表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培育一批精品项目。
(四)推进多元评价。加强决策研究和评估督导,健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督导考核,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作纳入各二级学院年度考核范围。